最专业的美发工作室,让您的美丽从头开始
改进新闻策划机制,建立以资深跑口记者和专家顾问为基础的策划把关制度;改进国际会议报道,避免,从会议过程、成果、人物等多方面进行报道,并在展现形式上进行探索,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好的涉外活动报道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把故事放到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大背景下,并与中国的发展理念相连时,才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和全球意义。
在新时代,行业媒体更需紧跟发展潮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内容上做足行业特色,在形式和渠道上大胆探索,着力提升传播力、影响力。
伴随中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外交流更加频繁,在国内举行的外事活动也越来越多,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边界日渐模糊,在此背景下如何发挥主场优势讲好中国故事?近年来,中国气象报社立足于行业特色,加强涉外活动新闻报道的采编能力建设,聚焦时代热点,探索构建国际传播渠道,在国家对外传播的大格局中奏响气象“乐章”。
不同于社会媒体,行业媒体往往聚焦某一行业发展,其提供的行业信息也更具专业性、权威性。在涉外活动的报道方面,行业媒体也可发挥内容上的独特优势,讲述“不一样”的故事。
笔者所在的气象行业一直流行着“大气无国界”的说法,正因如此,各国在气象的监测、预报、科研等方面保持着十分活跃的交流和合作。随着我国气象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气象领域的地位不断上升,同时承担的国际义务显著增加。例如,目前我国承担着世界气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区域气候中心、区域培训中心等世界气象组织的18个世界和区域中心,中国向亚非20多个国家援建气象设施,有超过3600名外国学员来华接受气象培训。这些行业特色为开展涉外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长期以来,涉外报道存在着深度不够、模板化、可读性差等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记者对某一领域的涉外活动缺乏系统的了解,导致对事件的新闻性、准确性把握不足。为此,要改进新闻策划机制,建立以资深跑口记者和专家顾问为基础的策划把关制度;改进国际会议报道,避免,从会议过程、成果、人物等多方面进行报道,并在展现形式上进行探索,提高文章的可读性。打铁还需自身硬,记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做好涉外新闻报道的前提,特别是需要增强外语交流能力、行业观察力、新闻敏感性以及融媒体报道能力等。
中国气象报社近年来大力引进外语专业人才,建立国际报道小组,聚焦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强化整体策划,使行业新闻资源的富矿转化为新闻生产力。以国际会议报道为例,目前形成了“开幕报道+成果回顾+亮点新闻+外宾采访”的报道模式,使会议报道更加立体、丰满。特别是记者抓住每次机会采访外宾对中外合作和中国发展的评价,提高了我国发展成就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使中国故事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2017年中美大气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20次会议期间,记者专访美国国家天气局局长,他对中国的发展给出了“中国气象现代化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高度评价,稿件刊发后得到积极反响,极大地提振了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信心。再如,尼泊尔水文气象局专家在来华培训时向记者透露,2015年4月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当地通信中断,中国捐赠的天气预报系统由于不依赖当地通信条件而独立运行,在震后24小时内成为尼泊尔水文气象局的主要天气预报平台,为抗震救灾气象保障提供了重要支撑。
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只有把故事放到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大背景下,并与中国的发展理念相连时,才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和全球意义。因此,好的涉外活动报道不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历年中国新闻奖对外传播奖获奖作品可见一斑,这些作品往往是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秉持的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基本理念。
作为主旋律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外活动报道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搭乘时代热点的快车,才能产生协同共振的宣传效应。在近年来的国际时政热点中,最受关注的事件之一便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好气象服务既是国家战略需求,也是体现大国责任、彰显中国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气象部门从气象多边合作、区域合作和双边合作等多xk星空体育个层面,大力推动气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为域内经济发展提供防灾减灾保障,另一方面,借助域内气象服务需求推动我国气象服务的国际化发展。
“一带一路”新闻宣传主题宏大、内容丰富,作为行业媒体,找准自身定位、深挖行业特色是关键。中国气象报社根据气象国际合作特点,聚焦气象科技合作和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把握时间节点,推出了风云卫星数据共享、气象国际培训、技术援助、国产软件助力远洋导航等系列报道。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气象局与世界气象组织签署推进区域气象合作和共建“一带一路”意向书。围绕这些重大外事活动,报社及时策划推出“一带一路”专刊,全方位展示气象行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在网站开设“加强气象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大型中、英文专题xk星空体育,涵盖图解、图片、访谈、通讯等多种形式,相关文章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网站转载。此外,还策划“一带一路”主题的“专家视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科学建议;推出人物系列报道,讲述气象科技合作和气象设施援外工作中的感人故事,引起社会关注并被广泛转载。
2016年召开的首届中国—东盟气象合作论坛将区域气象合作推向新的阶段。为做好报道,报社策划制作中、英文网络专题,派出骨干记者,围绕会议签署的南宁倡议等成果深入采访外国代表,缅甸、印尼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的官员对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高度赞赏,以此为基础撰写的稿件《面向区域需求推动气象合作 南宁倡议获积极反响》,得到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等主流媒体和网站的转载。
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离不开传播渠道和机制的建设。近年来,很多主流媒体完善多语种的新闻传播格局,纷纷推出外文版移动应用,并入驻国际社交网络,国际传播力显著提升。作为行业媒体,也需要思考如何创新机制,打造对外传播平台,建立对外传播渠道。
中国气象报社近年来在提升对外传播力上进行了尝试。依托于自身承办维护的中国气象局官网英文版的编辑资源和国际沟通渠道,将一批报纸刊发的涉外报道文章进行精编精译,并择优向世界气象组织网站进行转载推荐。同时,报社还利用与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等国内媒体和网站建立的长期合作机制,将部分富有行业特色的国际合作稿件包括英文稿件进行转载推荐,使其在更大的平台上得到传播。
例如,记者在2016年广州召开的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第16次届会期间,围绕气象设施援非的成效,采访了出席会议的津巴布韦气象局局长。成稿后被翻译成英文文章发布在中国气象局网站英文版上,经推荐后被新华网英文版、人民网英文版、中非合作论坛网、南非在线以及世界气象组织网站、津巴布韦新闻网等中外媒体和网站转载,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新时代,行业媒体更需紧跟发展潮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在内容上做足行业特色,在形式和渠道上大胆探索,着力提升传播力、影响力,进一步探索涉外报道的融媒体展现形式,打造更加专业化的对外传播平台,使行业媒体成为国家对外传播大格局中富有活力的一份子。(作者张永 单位:中国气象报社)
Copyright © 2012-2024 上海方锐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13812号-2